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31节
??王雱一向思虑甚重,但现在看见了明远的“捷径”, 竟然大笑不止, 乐不可支, 最后随手擦了擦额上沁出的汗水,笑着叹息道:“在远之这里就是舒心啊!” ??“那元泽就多来小弟这里坐坐嘛!”明远也笑道。 ??王雱脸色一黯:他是宰相之子,身在漩涡之中,要想像明远这样,偷得浮生半日闲,实在太难得了。 ??两人对坐饮茶,眼看天色全黑,王雱不得不将他的来意合盘托出。 ??“远之与苏子瞻最熟,有没有问过子瞻公,他……愿意外出吗?” ??明远心里警觉,知道这恐怕还不是王雱的最终目的,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放下茶盏,笑着摇头:“没有听苏眉公说起过。” ??“怎么?相公希望苏眉公外出吗?” ??王雱点点头:“若是子瞻公愿意自请外出,那是最好。” ??原来竟是这个目的,是想请明远转弯抹角地带话给苏轼,让苏轼自行上表,请出汴京,到地方上任官。 ??明远做出一派若无其事的模样,笑着应道:“那好啊,我隔天探探他的口风。” ??王雱见明远完全是一副心无芥蒂的样子,长舒了一口气。 ??却听明远问自己:“元泽兄觉得苏眉公是怎样一个人?” ??王雱沉吟了片刻:“是个正直的性情中人。” ??这是王雱心中对苏轼的真实评价,当然了,他没把话说完,如果说完整了恐怕还有“目光短浅”“因循守旧”之类的其他定语。 ??但不可否认的是,苏轼对于新党总体而言还是对事不对人的。不像其余旧党,总是抓住一些与变法无关的细枝末节来攻击新党。 ??而旧党最擅长的手段,是攻击新党中人的人品,任谁家有个陈芝麻烂谷子的错处都会被翻出来,在整个朝堂上被反复攻击,在市井中被反复“传颂”。 ??又比如王雱之父王安石,王安石洁身自好,道德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攻击的,于是坊间就传说他“邋遢”,不爱洗澡;又说他“食不知味”,饭桌上只晓得吃面前的一盘菜,甚至说他与官家一起钓鱼时,把鱼食都给吃掉了。 ??相比起这些手段,王雱愿意相信,苏轼绝对不会这样攻击新党。 ??到目前为止,苏轼所有的上书,也都是关系到新法本身的。 ??所以王雱才会对苏轼如此评价。 ??谁知明远跟上问了一句:“既然如此,那么大衙内为什么那么盼着苏眉公出外呢?” ??王雱:……! ??他自小善辩,但还从来没有辩过这样的论题。 ??或者说,这根本不是一个辩题,是对人心的拷问。 ??——一个反对自己的好人,你还愿意把他留在眼前吗? ??王雱想了半天,最后还是说:“苏公最好的去处还是在州县,以他的性情与才能,绝对大有所为。” ??明远也认同这一点,但是他并不认同新党就这样把苏轼赶出京中; ??正相反,他认为苏轼其实是新党应该争取的对象。 ??“元泽兄,小弟是个白身,所以有些话说了就说了,元泽姑且听之。” ??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想法一说,王雱立即皱起眉头:“不,远之,你人不在庙堂,你无法得知子瞻公的文章对整座朝堂有多大的影响。如今旧党中人扯着他做大旗,他妙手文章写就,到了朝堂上,却早已不止是文章那么简单……” ??“可是……在小弟看来,苏眉公一向对事不对人,他提出的一些看法,都是切中新法具体条陈的中肯之言,而且很少有上升……攀扯到其它的。” ??“元泽兄,须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啊!” ??“相公难道真想要一个朝堂上一边倒地赞颂新法之好,而不想听见任何反对之声吗?” ??王雱以手抚胸,微微感觉有点气闷。 ??他在想: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……这句话说得真是好。 ??这个明远总是这样,平时一副纨绔模样,却时不时便能冒出一句这样的金句,发人警醒,令人深思。 ??明远见到王雱的模样,立即站起身,将窗子推开了半扇,新鲜的空气瞬间涌进温暖的房间,王雱顿时感觉清醒不少。 ??王雱便又想起父亲王安石说过的话:新法不可能没有反对之声,若是朝堂上一味赞成新法,官家反而可能心存疑虑。 ??但是王雱自己的面子还是要顾的。 ??他当即对明远道:“远之身不在庙堂,许是不了解个中内情。政治便是如此,推行新法更是如此,直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今日我若宽以待人,明日他人便严于待我。各朝各代,因为政见不同而斗个你死我活的例子,实在是太多了……” ??明远微笑着补充:“那是党争——” ??王雱脸色一白,心想:小子,你还真敢说啊! ??谁知此刻王雱的脑海里突然出现幻听,似乎有好些人一起在鼓掌叫好。一时间令王雱牢牢记住了这个词:“党争”——是党争,党争才是真正让人斗个你死我活的元凶。 ??明远微微抬起脸,了然地向空中看了看,随即重新给自己挂上温文的笑容。 ??“方才元泽兄只说前朝历代,但是本朝欧阳永叔公一篇好文就道清了本朝党争的‘真相’。” ??欧阳修写过一篇《朋党论》,辩白朋党之诬,将君子之间的“结党”大大美化。 ??但王雱如此聪明,怎能不明白——本质不还是一样? ??“欧阳公写下那文章的时候又怎可能不明白,为何同在一朝为官的同侪,却要不遗余力地彼此攻讦,更加不择手段地要毁去对手的政治前程——没有什么君子不朋,小人结党,谁也不比谁更高贵,这就是党争!” ??政治斗争就是为了利益,与道德并无直接关联。 ??可是……为什么他这么敢说,他怎么这么敢说的? ??在王雱听来,明远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如巨锤,一锤一锤地直捶在他心里。 ??从小到大,王雱便被人当做神童来看待,一向只有他说话震住旁人的份儿,从来没有旁人震住他。 ??可能是因为明远太大胆,也可能是因为王雱脑海里的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“幻听”,才会令他印象深刻,记得格外清楚。 ??“如果一定要将苏眉公推到旧党一边去,那自然也由得元泽兄。” ??“但若是元泽兄想要己方多一些力量,能保证新法能够长久地被推行下去,或许可以尝试一下,争取这些正直的‘反对者’。” ??王雱深吸一口气,他脑海中还有声音在嗡嗡作响。 ??但是这些声音虽然“震撼”,却依旧与他过去的想法南辕北辙,背道而驰。 ??再者,他今日是来委婉托明远去劝苏轼外出的,怎么能自己反而被劝到别处去了呢? ??于是王雱坚定地说:“新法必然被长长久久地推行下去。” ??“有大人在,就绝不允许新法被废止;” ??他口中的“大人”,自然是指父亲王安石。 ??“就算是大人不在了,也还有我……” ??王雱话都还未说完,就见到明远冲淡平和地笑着开口,说出四个字。 ??——大逆不道的四个字。 ??“那官家呢?” ??这四个字震得王雱脑海中一震嗡嗡乱响,好半天才反应过来,明远竟然在议论官家? ??这个明远,竟然提出了一个可笑,但是很可怕的问题。 ??如果官家不在了呢? ??继任者是否还能一力支持新法? ??一时间,王雱竟觉得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发冷,又一会儿发热。 ??他从未像此刻一样清醒认识到:新党之所以能够推行新法,全在于官家鼎力支持。大逆不道一点,如果官家先于他们这些新党中人,先“不在”了,又或者,官家对于新法推行不再那么热衷,开始在新旧党之间摇摆,到那时…… ??一时间,王雱觉得心口剧痛,脸色刷白,汗如浆出,一颗心突突地乱跳。 ??若是有人敢这样议论官家,王雱一定视为大逆不道。但是明远不一样,明远是他王元泽的救命恩人。王雱才会一改过去的傲慢,认真听了明远说的每一个字。 ??然而明远今日的这一番话,又精准无比地猜中了王雱内心最强烈的隐忧,令他心怀最深的恐惧却又豁然开朗。 ??因此王雱当场旧疾复发。 ??明远却似乎早有预料,马上来到王雱身边,伸手轻抚王雱的脊背,大声问:“元泽,元泽兄——” ??他左手持一杯清茶,送到王雱面前:“来,将这杯汤茶药饮下。” ??明远的声音却如同闷热的夏天里,天边隐隐约约的惊雷声,只在王雱耳边滚来滚去。 ??“饮下……饮下……” ??这声音似乎有奇特的力量,令王雱不由自主,接过明远手中的茶盏,一扬脖,将里面温热的茶汤一口气尽数喝光。此刻他胸中的积郁已经到了极点。 ??只听“咣”的一声惊雷宛若落下,王雱如从梦中惊醒,胸口剧痛,仿佛下一刻就会裂开,让他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。 ??“咳——” ??王雱猛地重重一声大咳。 ??明远刚好递了手巾到他口边。王雱喉头一动,吐了一口不知什么出来。 ??明远看也不看,更加不让王雱看,直接将那手巾一团,朝案几旁边的铜淑盂里一扔。 ??至此,王雱胸口再无任何不适与异样,相反,他感到一阵异乎寻常的舒畅,浑身轻松。 ??再望向窗外,那依旧是汴京城初冬萧索的夜空,呼呼的冷风从明远之前打开的那条窗缝中灌进来,中和了炉子带来的暖意,令人感到一阵清凉。 ??“我好了!” ??王雱站起身,低头看看自己,看看双手,明白困扰自己多时的痼疾已经完全好了。 ??刚才发生的一切,就像是一场梦境,偏偏又如此真实。 ??他现在看看对面坐着的明远,这少年郎刚才一脸的关怀,却叫人一见了心里便莫名生出暖意。 ??“远之贤弟,” ??王雱破天荒这样称呼明远。 ??“愚兄是真的好了。” ??曾几何时他已经笃定,认为自己今日会将性命交待在明远这里。 ??谁知良药苦口利于病。明远这一剂猛药下来,竟然逼出了他心头的全部郁结。 ??此刻明远又从一只洁净的瓷缸里取出一叠全新的吉贝布手巾,尽数塞到王雱手中,然后又随手掩上了窗户,随口关切。 ??“元泽兄,擦擦额头上的汗,不要再着风了。” ??王雱望着明远一脸的关切,心中感动非常——